振奋人心的创新:香港大公报报道拜尔洛克的微流控芯片技术
最近,香港大公报报道了对我司副总经理陈昊楠博士及公司微流控芯片技术的采访。
陈昊楠博士出生于一个普通的香港家庭,是一位杰出的香港科技人才。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完成了本科和博士学位的学业,科大的经历为他在学术和专业知识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他在清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
陈昊楠博士和团队成员在与辅助生殖行业的资深专家们深入沟通后意识到了辅助生殖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选择在大湾区创业,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香港大公报是一家于1902年创办的历史悠久的中文报纸之一,同时也是联合国推选的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享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次的报道不仅对我们拜尔洛克的技术和成果进行了认可,也进一步加强了公众对我们的信任和认可。
以下为大公报的详细报道:
http://www.takungpao.com/news/232109/2023/0523/853012.html
左侧为拜尔洛克联合创始人舒怡玮博士
右侧为拜尔洛克联合创始人陈昊楠博士
许多家庭视生儿育女为生命的延续,然而因为种种因素,一些无法受孕的家庭不得不采用现代医学技术去解决问题。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生陈昊楠从事于人工受孕研发,其团队研发微流控芯片技术,可提高冷冻胚胎的成功率至99.5%,帮助减少妇女取卵次数及痛苦。该技术目前已进行了老鼠胚胎实验,明年计划进行临床测试。陈昊楠博士希望这项技术可以帮到更多人。他又透露团队正研究把技术应用在精子筛选、胚胎培养等方面。大公报记者廖敏炯报道。
体外人工受孕是指人工取出卵子和精子,最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直到胎儿诞生。这项技术在辅助生殖服务市场的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流程包括取卵、精子筛选、体外受精、培养胚胎、冷冻胚胎、植入胚胎等,其中冷冻胚胎的环节十分关键。一般而言,胚胎被植回母体后能继续发育的成功率不高。医生会在不成功时,把已冷冻备用的胚胎解冻再次植入母体。
全人手操作易有误差
据陈昊楠博士介绍,妇女平均需要经历2.5次取卵周期才能成功生育。如果提高冷冻胚胎成功率,妇女就可能毋需再次经历“抽针”取卵。他续说“假设我们成功拿到十粒胚胎,然后好辛苦才有五粒发育成囊胚,我不希望有任何一粒因为冷冻和解冻失败而死。每一粒胚胎都是怀孕的希望,我们希望透过自动化、标准化的流程让所有胚胎都获得良好保存”。
据了解,冷冻胚胎不可直接冷冻。玻璃化冷冻的方式是利用浓度更高的冷冻保护剂令胚胎脱水,再把胚胎置于冷冻载体,最后放入液氮环境中。如果这个过程以全人工操作,需要八个复杂的步骤,成功率仅为80%至90%。但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成功率可以提升到99.5%。
在该技术的帮助下,工作人员只需把胚胎从培养皿转移到芯片耗材上,再把芯片耗材放入机器内处理,这可省去工作人员利用显微镜逐步操作的功夫,也可避免人为操作产生的误差。
明年进行临床实验
陈昊楠博士提到,自动化是辅助生殖胚胎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Biorocks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已进行了老鼠胚胎实验,明年计划进行临床测试。“未来这项技术还有可能应用在精子筛选、胚胎培养,甚至胚胎监测。这也是我们正在研发的部分。”
陈昊楠博士是科大化学系本科及分析化学博士毕业生,科大亦于今日举行独角兽日(Unicorn Day)活动,邀请包括陈昊楠的初创公司Biorocks(拜尔洛克)在内,五间由科大成员参与创立的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出席并展示公司科研技术。
本文转载自香港大公报。